从“土”到“潮”,唢呐何以“圈粉”年轻人

前段时间,上海音乐学院唢呐博士刘雯雯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吹响一曲《百鸟朝凤》,社交平台弹幕上满是“唢呐一响,燃爆全场”的留言。如今,唢呐这一传统乐器正以破竹之势闯入年轻人的世界,掀起一阵热潮。

这一古老乐器的“逆袭”,绝非偶然。唢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便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明代后期,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唢呐逐渐被老百姓接纳和喜爱。它是迎亲时的热闹欢腾,是送别亲人时的沉痛哀伤,融入中国人的礼俗生活和文化记忆,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情感。

在当代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唢呐声是每逢过年,大街小巷奏响《步步高》《金蛇狂舞》的喜庆氛围;是《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影视剧中,英雄豪杰登场时激动人心的伴奏……这种浸润在生活肌理中的文化印记,如同深埋在血脉中的基因。当他们接触到唢呐的那一刻,那些潜藏的记忆就被唤醒,使他们对唢呐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但曾经,不少人认为唢呐很“土气”,这种观念甚至一度影响了这门乐器的传承。一段时间里,传承人断代、受众面较窄、创新后劲不足,是摆在不少唢呐艺人面前的现实难题。一代代唢呐艺人用匠心不断发扬和传承,探索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演绎方式。有单班吹奏,也有群体演奏;有街头院落的自由吹奏,也有登上舞台按谱表演;有传统曲牌也有流行歌曲……如今,唢呐艺术呈现出更多样的色彩,为其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奠定了基础。

从“土”到“潮”,唢呐重获关注,离不开年轻一代对传统民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们将唢呐与国漫、游戏融合,如《黑神话:悟空》的配乐里,嘹亮高亢的唢呐声直冲云霄,一下子将玩家带入了传统神话故事;民乐博主“川子唢呐”将唢呐与电音碰撞,唢呐的表现力被无限拓展;无锡交响乐团尝试唢呐与弦乐跨界对话,将AI算法生成的北斗卫星轨道音型融入乐章。在年轻人手中,唢呐可以横贯古与今、中与西、雅与俗,这些跨界尝试赋予传统民乐全新的生命力。唢呐的高亢、张扬、热烈,成为追求潮流、表达个性的新选择。

于唢呐传承而言,“破圈”还需要随着不断更新的文化和审美需求,探索更多的路径。民乐的根基在于人民群众,要获得更多人认可,应当进一步普及相关知识,助力唢呐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去年开始,浙江省文化馆开设公益唢呐课,吸引近500人报名,40天时间里,学员们从零基础,到能够完整合奏一首曲子,热情满满。当这一传统乐器的陌生感和距离感逐渐消失,年轻人自发从爱好者成为传承者,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性循环。

今天,年轻人用独特的审美视角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这种文化自觉的回归,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写照。期待每一个强有力的音符,载着年轻一代勇往直前的精神,创造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