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辖各区密集“联手”,南京在下一盘什么样的棋?
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京近年来与江苏省内以及安徽的城市在跨市、跨省合作交流上动作频密。如今,它又“眼睛向内”,推动下辖各区的跨区之间合作,重塑城市竞争优势。
据南京市雨花台区政府官网消息,近日,高淳区与雨花台区开展合作共建签约活动,推动区域联动发展。高淳区、雨花台区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签约活动。
双方签署了中国(南京)软件谷与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结对共建协议。位于雨花台区的中国(南京)软件谷,是全国首批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目前已集聚涉软企业4462家,海内外上市企业14家。位于高淳区的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是南京唯一以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为特色的科教园区。
根据协议,双方将提升主导产业区域协同、集聚集群发展水平,构建招商联动机制,同时发挥中国(南京)软件谷在产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支持南京高职园发展软件信息等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淳区产业提档升级。
这是南京下辖区今年以来开展跨区合作的最新动作。此前,已有多个区相互签署了区域联动合作或共建发展合作协议。
据江宁区政府官网消息,5月7日,江宁、溧水、高淳等南京南部三区共同举行区域联动合作签约活动,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签约活动。
根据区域联动合作协议,江宁区与溧水区将坚持以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创新协同、合作共赢为合作导向,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园区共建等领域加强区域一体化合作,推进内部产业梯次转移,高水平打造高端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水平。江宁区与高淳区将坚持以产业共育、要素共引、强优补短、互利共赢为合作导向,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基金管理等领域加强合作,深化“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头部+配套”新型协作关系,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区域内产业总体规模。

图片来源:“高淳发布”微信公众号
此前的3月5日,江宁区还与秦淮区举行了区域联动合作签约活动。江宁区区长黄成文和秦淮区区长凌向前分别代表两区政府签署区域联动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两区将立足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交流互鉴,在产业协作发展、科技合作创新、民生领域合作、社会治理共治、片区(土山)开发领域等五个方面开展区域联动合作。
另据“鼓楼微讯”微信公众号消息,4月1日,鼓楼区与雨花台区开展合作共建活动。鼓楼高新区与雨花经济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构建全面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人才链的衔接融合,推动区域内产业资源集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此外,南京江北新区也分别在2月18日和21日与玄武区、鼓楼区举行了共建发展合作协议签约活动。据“南京江北新区”微信公众号,根据合作协议,江北新区与玄武区、鼓楼区将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在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协作、招商引资共建、公共资源共享、干部双向交流等方面深入合作。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上述各区间签订的协议中,排在首位的均是产业协同发展。其背后是南京面对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希望各区通过跨区联动各展所长、互相借力、优势互补,最终形成合力,塑造全市层面的竞争优势与发展优势。
今年1月2日,南京召开“新年第一会”——全市科技大会暨产业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提出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闭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全面打造科技强市、产业强市、人才强市。
随后,南京又举办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宣布成立4个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举全市之力突破机器人、人工智能(软件)、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等4条新赛道。
要“举全市之力”,打破板块分割,各区协同发展至关重要。以江北新区与玄武区、鼓楼区的跨区域合作为例,江北新区与鼓楼区同处拥江发展前沿,产业互补性强,有利于进一步放大“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叠加效应;而玄武区坐拥丰富的高校科研资源以及新医药与生命健康等现代产业,三地联手,可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5月9日,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专题调研四大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工作时指出,要强化统筹协调,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惠企政策、成果转化、要素保障等方面树牢“一盘棋”思维,更好凝聚各层级、各板块打好产业攻坚战的合力。
“变特色为优势,在差异化中做强每个‘1’,更能发挥‘1+1>2’的整体效应;变落差为势能,让‘你的资源’成为‘我的助力’,把‘我的优势’化作‘你的机遇’,必将不断释放跨区联动集群效能、组合潜能。”对各区密集联手之举,《南京日报》相关评论表示,“这种跨区联动,将使全市产业布局更合理,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更高,城市内部经济发展更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