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时空智能是人工智能推动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智能

蒋立冬 AI 图

1纳秒等于10的负9次方秒,这是人类无法自然感知的时间刻度,却是机器世界的精密脉搏。机器在数据高速运转时,毫秒之差就可能引发连锁误差。

5月21日,在2025全球时空智能大会期间,千寻位置CEO陈金培表示,纳秒级的授时对于机器而言至关重要,在机器中,纳秒和毫秒是普遍存在的。时空智能不仅是空间感知,更是时间协同。“在AI加持下,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迅速提高,如果时空智能跟不上,将严重制约机器人的智能化。”

时空智能是以统一、高精度的时空基准为基础,融合多源感知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建模、推演、预测和决策支持的技术体系。它关注物理世界中对象、事件和环境在时空维度上的状态、关系及动态变化。

“人工智能最早是由计算机专家做出来的,计算机那么强的能力,AlphaGo下棋把人类打败了,加上大模型,搞具身机器人、研究、写文章,都比人快,我们认为这很重要,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表示,而时空智能是人工智能必须首要关注的一个领域,因为它研究的是人类物质世界,它是处理好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关键。时空智能是人工智能之中推动宇宙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智能。“我们要超出计算机界,引发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时空智能,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大模型、互联网走向物联网,突破我们研究的范围,要研究运动的物质世界。按照辩证唯物主义,整个宇宙社会的进步是在运动的物质世界,不要局限于互联网上做的一些动作。”

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能力提高。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中,计算网、时空网、互联网是三个重要基础设施。陈金培表示,时空网产生物质世界的数据,互联网传输数据,计算网处理数据,三者令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基础设施实现闭环。“时空智能会变成智能化中的一个核心能力。今天我们讲智能化、思维链、推理链,但我认为时空感知的链条和能力是智能化里不可或缺的。”陈金培表示,无论是高级辅助驾驶还是机器人,这些设备具备决策能力,同整个现实世界的交互性得到了明显加强。如果说人工智能是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那么时空智能就是负责感知和行动的“小脑”。时空智能是帮助人工智能真正向人类看齐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

尽管时空智能快速发展,但仍面临数据获取与治理复杂、核心算法模型待突破、技术融合集成困难、产业机制与商业模式不完善等多方面挑战,制约其潜力的充分释放。

《时空智能技术与应用白皮书》显示,时空智能与AI大模型深度融合难,如何将时空数据作为大模型主流语料、如何构建匹配时空数据特性的计算框架和AI方法等基础性问题尚待突破。在产业层面,现有合作模式多停留在传统的项目集成阶段,易导致低水平竞争和内卷,底层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产业生态尚未形成有效协同。与此同时,时空智能应用开发门槛高,长尾场景应用存在“碎片化”问题,部分城市数字底座设施面临重复建设。

为此,《白皮书》建议,要关注时空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伦理问题,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研发适应时空数据特点的AI计算框架和预训练大模型,提升模型对时空关系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利用GeoAI(地理空间人工智能)、大规模时空知识图谱、多模态时空大模型等新一代智能基础能力,增强模型可解释性。同时构建开放合作生态,鼓励产学研用深度合作,通过商业化应用项目牵引,形成从数据、算法、软件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和解决方案。发展时空智能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模式,降低应用门槛,避免重复建设。推动建立以时空数据流通复用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促进数据要素的规模化流通和价值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