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碳基人工智能芯片
中国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能够使用革命性的三元逻辑系统运行人工智能(AI)任务的碳基微芯片,这是一项可能改变计算未来的突破性进展。
这项创新由北京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人员带头,标志着半导体技术的重大飞跃,有可能超越传统硅基芯片的局限性。
新开发的芯片利用碳纳米管(CNTs),一种具有优异机械和电气性能的材料。
碳纳米管是由石墨烯片制成的微小圆柱形管,它们主要用作锂离子电池的导电添加剂。
然而,由于其优异的导电性、优异的稳定性和超薄结构,碳纳米管现在被视为下一代半导体的有前途的材料。
这一突破与传统硅芯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采用了三元逻辑,而不是只用0和1的传统二进制系统。
这种新型芯片不仅能以1和0的形式处理数据,还能以第三种状态处理数据,从而在消耗更少能量的同时实现更快的计算。
这种三元逻辑系统提高了同一物理空间内数据传输的效率,从而实现更快、更节能的计算。
该研究小组利用源门控晶体管(sgt)的概念设计了一种新型碳纳米管晶体管。
通过调节栅极电压,碳纳米管晶体管可以在三种不同的电流状态之间切换,从而为三元逻辑电路奠定了基础。
这种新设计有望克服当前芯片技术的限制,特别是在功耗和处理速度方面。
为了测试他们的新芯片的能力,研究人员通过模仿人类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建立了一个能够学习和推理的神经网络。
大量实验表明,基于碳纳米管的神经网络在分类手写数字方面取得了完美的准确性,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包括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任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彭连茂是首席研究员之一,他研究碳基芯片技术已有20多年了。
他的团队在开发高性能碳纳米管和实现对纳米管阵列的精确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2020年,他们制造了一个8英寸的碳纳米管晶圆,在集成电路性能上优于类似的硅基器件。
这一成就巩固了中国在全球碳基半导体技术研究的前沿地位。
新芯片不仅效率高,而且具有高稳定性和强抗干扰性,使其成为高性能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低功耗存储设备的理想选择。
它还应用于物联网(IoT)设备,其中能源效率是一个关键因素。
尽管碳纳米管芯片具有诸多优势,但在集成密度方面仍落后于传统硅芯片。例如,英伟达于2025年1月发布的RTX 5090 GPU包含了惊人的920亿个晶体管,远远超过了目前碳纳米管技术的能力。
然而,碳基芯片的发展被视为半导体技术的下一个前沿,而中国目前在这场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
彭连茂对碳纳米管芯片的未来表示乐观,并表示最终目标是在未来10到15年内使其成为主流。
如果成功,这项技术将在超级计算机、数据中心、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等广泛应用领域取代硅基芯片。
这一转变标志着半导体行业的重大转变,为高性能、低功耗计算解决方案的新时代铺平了道路。
中国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能够使用革命性的三元逻辑系统运行人工智能(AI)任务的碳基微芯片,这是一项可能改变计算未来的突破性进展。
这项创新由北京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人员带头,标志着半导体技术的重大飞跃,有可能超越传统硅基芯片的局限性。
新开发的芯片利用碳纳米管(CNTs),一种具有优异机械和电气性能的材料。
碳纳米管是由石墨烯片制成的微小圆柱形管,它们主要用作锂离子电池的导电添加剂。
然而,由于其优异的导电性、优异的稳定性和超薄结构,碳纳米管现在被视为下一代半导体的有前途的材料。
这一突破与传统硅芯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采用了三元逻辑,而不是只用0和1的传统二进制系统。
这种新型芯片不仅能以1和0的形式处理数据,还能以第三种状态处理数据,从而在消耗更少能量的同时实现更快的计算。
这种三元逻辑系统提高了同一物理空间内数据传输的效率,从而实现更快、更节能的计算。
该研究小组利用源门控晶体管(sgt)的概念设计了一种新型碳纳米管晶体管。
通过调节栅极电压,碳纳米管晶体管可以在三种不同的电流状态之间切换,从而为三元逻辑电路奠定了基础。
这种新设计有望克服当前芯片技术的限制,特别是在功耗和处理速度方面。
为了测试他们的新芯片的能力,研究人员通过模仿人类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建立了一个能够学习和推理的神经网络。
大量实验表明,基于碳纳米管的神经网络在分类手写数字方面取得了完美的准确性,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包括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任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彭连茂是首席研究员之一,他研究碳基芯片技术已有20多年了。
他的团队在开发高性能碳纳米管和实现对纳米管阵列的精确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2020年,他们制造了一个8英寸的碳纳米管晶圆,在集成电路性能上优于类似的硅基器件。
这一成就巩固了中国在全球碳基半导体技术研究的前沿地位。
新芯片不仅效率高,而且具有高稳定性和强抗干扰性,使其成为高性能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低功耗存储设备的理想选择。
它还应用于物联网(IoT)设备,其中能源效率是一个关键因素。
尽管碳纳米管芯片具有诸多优势,但在集成密度方面仍落后于传统硅芯片。例如,英伟达于2025年1月发布的RTX 5090 GPU包含了惊人的920亿个晶体管,远远超过了目前碳纳米管技术的能力。
然而,碳基芯片的发展被视为半导体技术的下一个前沿,而中国目前在这场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
彭连茂对碳纳米管芯片的未来表示乐观,并表示最终目标是在未来10到15年内使其成为主流。
如果成功,这项技术将在超级计算机、数据中心、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等广泛应用领域取代硅基芯片。
这一转变标志着半导体行业的重大转变,为高性能、低功耗计算解决方案的新时代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