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公开课上线之后,北大成为多少人未曾谋面的母校?
短视频时代,专注于做硬核的长视频推荐的知识创作博主们有怎样的考虑?他们所发布的内容是否如我们所想象的被冷落?对此,他们的回答是:时长不是问题,能否为用户带来硬核新知才是关键——“五年来,已经有上亿人次网友观看过北大视频公开课”。
新媒体知识传播时代,高校何为?
短视频正在成为推动知识普惠的重要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网民开始通过短视频获取新知。与此同时,长内容(如纪录片、课程)则打破单一信息流,提供多元视角和深度思考的可能。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陈波
日前,在“抖音知识创作砥砺计划”发布暨创作者交流日活动上,来自自然科普、前沿科技、人文社科等各领域的学者们分享了自己和所供职的机构在新媒体短视频时代的知识创作实践。他们发现,时长不是问题,能否为用户带来硬核新知才是关键。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陈波介绍,北京大学五年前就开启了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传播尝试。推出“北大博雅讲堂”“学科交叉的魅力”“格致论坛”等系列品牌课程和讲座。“北大知识库”中,囊括了戴锦华、赵冬梅、朱青生、阎步克等被大众熟知的北大教授的精彩课程。
陈波表示,蔡元培老校长就曾提出 “人人平等,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知识普惠思想——“前几年,北大采用‘完整课程直播+课程节选切片沉淀’的形式,让刷到短视频的用户可以迅速捕捉某一个知识点。但几乎在每一条短视频下面,都会有用户私信我们‘完整版在哪看’?”
去年年底,北大抖音号一次性发布了12门完整课程。“这些课程均以八小时、十小时的视频形式发布,一经发出,取得的效果让所有老师和同学都感到惊讶。截至上周,这12门课程一共收获了超6600万次播放、230万次点赞、175万次收藏,直接吸粉65万。”去年,北大智能学院朱松纯教授领衔主讲的《中学生人工智能十讲》上线,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今年,又上线了课程《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多个与AI相关的内容,力求推动人们对于AI的深刻理解,提升AI素养和技能。
“五年来,已经有上亿人次网友观看过北大视频公开课。北大不再是网友梗里所说的未曾谋面的母校,而是近在眼前。”陈波总结道。
短视频平台,也需要长内容
据该项目运营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知识类内容供给和消费增长显著,表达形式和内容丰富度均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以硬核科普为例,@苏星河牛通是一位科技数码内容的自媒体博主,他的视频内容主要是软件教学或者软件科普等等,他认为,软件测评赛道是非常有前景,比如“挖掘微信使用小技巧以及科普微信这个软件背后的产品设计与其特殊考量,是非常具有话题性与科普性的选题,这样的科普类视频虽然制作出来会比较长,但是关注度、与网友互动都非常好。”
知识创作者@学院派Academia 还在美国读大学时就开始做知识内容创作,最早通过长视频和文字平台分享。他曾尝试把长视频做成切片来分享,比如三十分钟视频分成6个,但即便如此,还有人认为5分钟切片依然太长,传播效果也不是太好。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挺硬、挺长的内容,不仅有人看,而且看完大家的反馈特别好,讨论也特别深入。这个发现,对我来说真像解开了个枷锁,我感觉我可以更自由地去做我想做的内容了。”
之后他开始尝试发一小时左右甚至更长的东西,内容上也放开了手脚,涉及社会理论、政治哲学、宏观经济、国际关系等方面。“我发现,渴望深度内容、愿意花时间琢磨事儿的朋友,比我想象的多得多!那些能提供独特视角、引发深度思考的东西,它的生命力,它能为你带来的用户黏性和社群质量,是那些流水线式‘切片’、纯粹的情绪输出或者肤浅的知识搬运,完全无法比拟的。”
本次分享会中,“知识创作砥砺计划”宣布,将上线公开课专属频道,沉淀一批高质量名校名课,重点推出200门以上高校名课,与知名高校共建超过20个学科名片。
在科普领域,“砥砺计划”将携手国家林草局共建自然IP,覆盖大熊猫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五大国家公园,为创作者提供稀缺创作场景,提升自然科普内容的丰富度与可看性。
在人文领域,“砥砺计划”将携手地方城市,涉足三苏祠、武当山、岳阳楼等10大中国文化地标,并通过创意策划、共创直播等方式助力人文内容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