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萨金特与巴黎”:从艺术生到明星画家
1874年5月,18岁的约翰·辛格·萨金特踏上了巴黎的土地,后者正迅速成为欧洲艺术世界的心脏。近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春季特展“萨金特与巴黎”,从他青涩而炽热的学生时代,到1880年代中期那幅故意挑战传统的《X夫人》的面世,展览讲述了萨金特在巴黎的艺术之旅。

展览现场
萨金特在巴黎受到了系统的艺术训练,也沉浸于这座艺术之都丰富的文化生活之中。他走进卢浮宫,凝视那些跨越千年的古代珍宝;也走进沙龙,直面印象派艺术家们用光与色彩编织的新世界。萨金特游刃有余地置身于由艺术家、作家和赞助人组成的圈子中,许多人最终也成为了他画布上的主角。

约翰·辛格·萨金特,《举杯的高特罗夫人》,1882-83年,木板油画,由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借展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春季特展“萨金特与巴黎”讲述的,正是艺术家在巴黎的这段非凡旅程:从他青涩而炽热的学生时代,到1880年代中期那幅故意挑战传统的《X夫人》的面世——这幅如今成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标志之一的肖像画,曾在当时的艺术界引发轰动。
画室生活
约翰·辛格·萨金特出生于佛罗伦萨,自小便在欧洲各地度过漂泊的童年。在十八岁前,他便已流利掌握多种语言。萨金特的母亲是一位热爱绘画的业余水彩画家,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旅行者。她鼓励着萨金特每日练习速写。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与零散学习,萨金特在1873年进入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习。然而,他和家人很快意识到,真正能孕育他天赋的地方,是艺术气息愈加浓厚的巴黎。

约翰·辛格·萨金特,《在卢森堡花园》,1879年,布面油画,由费城艺术博物馆借展
1874年5月,18岁的萨金特来到巴黎,师从当时著名的肖像画家卡罗勒斯·杜兰,并在法国美术学院间歇性就读至1877年。他接受了学院派严谨的技法训练,同时也在巴黎丰富的艺术世界中,拓展了对古今艺术的深刻理解。
在巴黎,萨金特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艺术家与赞助人,国际化的社交圈为他提供了灵感与支持。他在这里不断磨砺笔触,捕捉人物气质与光影的细腻变化。仅仅三年后,他便首次登上巴黎沙龙这一备受瞩目的舞台。
旅途与灵感
在巴黎求学期间,萨金特将夏季时光用来旅行与写生。他沿着法国海岸,在诺曼底与布列塔尼寻找灵感。
在这些绘画旅行中,他不仅捕捉下各地独有的风貌,也通过描绘风景如画的遗址、地方性建筑、当地人物等,回应了当时西方观众对“异国情调”的渴望。对萨金特本人而言,地中海的光线更是以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吸引着他。

约翰·辛格·萨金特,《龙涎香的烟雾》,1880年,布面油画,由克拉克艺术中心借展
1879至1880年间,萨金特展开了一场深入西班牙与摩洛哥的旅程。他先是前往马德里,在普拉多博物馆如朝圣一般临摹迭戈·委拉斯开兹的画作,随后在音乐与舞蹈的陪伴下一路南下。临近新年时,他越境前往摩洛哥,随后才返回巴黎。
肖像画的魅力
萨金特一边延续着对旅行的热爱,一边在巴黎的画室中专注创作。他决心在公众面前打响名声,于是开始精心策划出一幅幅规模愈发宏大的作品,参加巴黎及海外的重要展览。
其中最关键的舞台,依然是巴黎沙龙。这个每年吸引成千上万观众的国际性展览会带来极高的曝光机会。在人潮如织、作品从地板到天花板密集悬挂、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展厅中,能脱颖而出并非易事。然而,一位法国作家在1881年评论道,萨金特的肖像画拥有一种罕见的魅力:“它们能在你经过时吸引你的目光,让你着迷,让你驻足思索。”
名声大噪之时
1882年,萨金特在巴黎沙龙迎来了空前的成功,让他一跃成为“巴黎最受瞩目的画家”。
成功的光环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不负众望,萨金特为1883年的沙龙精心筹备,再次计划提交一幅惊艳之作。他开始同时创作两幅描绘上流社会女性的肖像画,然而由于未能及时完成,他最终转而送出另一件作品——《爱德华·达利·博伊特的女儿们》。这幅作品描绘了他在巴黎的朋友、博伊特夫妇的四个女儿,萨金特借由精心营造的空间布局与戏剧性的光影,探讨了儿童世界中的疏离、亲密与成长的微妙状态。

约翰·辛格·萨金特,《爱德华·达利·博伊特的女儿们》,1882年,布面油画,由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借展
凭借出众的才华、广博的学识和社交智慧,萨金特在巴黎建立起一张极具影响力的人脉网络。他在艺术家、作家与赞助人构成的精英圈层中游刃有余。性格风趣、举止亲切,他常被朋友们称赞为“令人愉快的陪伴”。正如作家亨利·詹姆斯所说:“他的性格天真可爱,但他的才华绝不稚嫩。”
在这一阶段,萨金特的肖像事业进入飞速发展期。他敏锐地洞察上升中的国际客户群,并凭借对女性形象的优雅刻画而声名大噪。来自艺术、文学和上流社会的巴黎女性不仅成为他笔下的灵感缪斯,也是他融入巴黎社交与文化核心的桥梁。
巴黎女郎
19世纪下半叶,巴黎成为现代时尚的代名词,“巴黎女郎”这一形象也迅速成为法国社会乃至国际的焦点。这一充满都市优雅的神话式女性形象被法国人视作民族骄傲,正如当时人们所说,她“仿佛是从塞纳河中升起的维纳斯”。舞台剧、报纸、讽刺漫画中频频出现巴黎女郎的身影。在艺术展览的展墙上,艺术家们也竞相描绘这一巴黎式摩登的象征。
身处巴黎艺术圈的萨金特,自然也敏感地捕捉到了“巴黎女郎”这一风靡的文化符号。他力求在这一热门题材中,确立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语言,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X夫人》与1884年的沙龙展
维尔吉尼·高特罗是19世纪80年代初巴黎社交界的一位传奇女性。她出生于美国新奥尔良,年幼时便随母亲移居巴黎,并在1879年嫁给了一位法国银行家,迅速跻身上流社会。萨金特被她惊艳的外貌所吸引,决定以她为主角创作一幅沙龙展的代表作。
他说服了高特罗为其担任模特。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合作开始了——两位“局外人”联手,准备开始挑战巴黎艺术与社会的核心规则。萨金特将这幅肖像设想为一位大胆的现代女性:一位自我打造的、带有明星气质的公众人物。然而观众却认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巴黎女郎”,甚至将萨金特视作挑战法国社会规范的“美国入侵者”。

约翰·辛格·萨金特,《X夫人》,1883-84年,布面油画
许多评论家借由高特罗的外貌,对她的道德大加质疑。他们批评她“过度”的妆容,视之为虚荣的象征;更无法容忍的是她礼服的设计——在原稿中,肩带滑落至右臂,显得“近乎裸露”。
尽管引发巨大争议,几天后,人们便看到高特罗穿着一袭低胸礼服、肩头装饰闪耀,在巴黎公开亮相。而多年后,萨金特将这幅画捐赠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也写信表示:“这是我最好的作品”,并坚持作品的标题应为《X夫人》。
展览中的每一幅画作,都是萨金特探索自我、观察社会、并最终突破艺术边界的见证。它们记录了一个年轻画家如何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也预示了他将被后人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肖像画家”这一世纪流传的称号。
展览将展至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