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向“新”提“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光明时评】

作者:刘士文(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

轴承,被称为工业的 " 关节 "。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始建于 1954 年的传统制造企业,从依靠国外设备、" 手搓 " 初级轴承,到如今生产 9 个大类 3 万多种产品,最大的轴承外径达到 15 米,最小的轴承内径仅有 5 毫米……这家有着厚重历史的老工业企业,近年来通过创新实现蝶变,它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样本。

5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洛阳考察的首站,便来到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工厂,习近平总书记对围拢过来的企业职工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这为我们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 2025 年要重点抓好的九大重点任务,其中就包括 "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各地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例如,深圳致力于打造创新之城与产业高地,接连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人工智能终端产业、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支持发展等行动计划,营造 " 场景应用最开放、算力供给最普惠、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 " 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丰硕。基础和前沿领域系列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目前,我国在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在深海探测和深地探测等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此背景下,区域创新高地正在加速建设和成长,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具特色。作为我国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区域发展增长极,国际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区域乃至全国创新发展。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赋能,唯有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向 " 新 " 提 " 质 ",才能更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同时,产业创新旺盛,现代产业体系枝繁叶茂,新质生产力和区域经济社会才能繁荣发展。应及时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全面提升产业体系 " 含新量 "。

如果将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引擎必不可少的火种。应当看到,当前我国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科技创新资源分散、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科研人员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等。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着力打通束缚科技创新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资源禀赋条件。如深圳依托强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发展人工智能、5G 通信等新质生产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产业集群;青海则凭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建设大规模光伏电站,同时延伸产业链,发展光伏材料制造等下游产业。相信各地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优势,定能持续向 " 新 " 提 " 质 ",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25 年 05 月 28 日   03 版)

[ 责编:杨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