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学霸、职场卷王滥用“聪明药”,让2300万多动症患者陷入绝境

原创 深呼吸编辑部 39深呼吸 

一种治疗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精神药物,被冠上“聪明药”的名号,这种小小的白色药片,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钥匙,名校学生视它为“高分秘药”,职场精英拿它当 “续命咖啡”。

一幕幕悲剧由此而生,服用者中的相当一部分,嗑药成瘾,最终走上吸毒的道路,不乏20多岁的年轻人因过量服药致死。而真正的患者,如今却面临“一药难求”。

在庞大的滥用药物群体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复杂的灰色产业链。近日,中国禁毒在线在微博发布了一条“聪明药”毒害14岁中学生的短视频,提醒公众:这世上没有所谓的“聪明药”,它是一种新型毒品。

为卷成绩吃“聪明药”,最小成瘾者年仅15岁

近二十年来,“聪明药”被发现在越来越多的健康人群中蔓延,校园净土沦为重灾区。

据《哈佛商业评论》等媒体报道,美国大概有2000万学生痴迷于“聪明药”。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对常春藤盟校的一项匿名调查发现,有将近70%的滕校学生承认自己服用“聪明药”;27%的学生坦言自己逢考必吃。

英国名校也未能幸免,剑桥大学有十分之一的学生曾经使用“聪明药”,帮助自己考试、升学。

而“聪明药”进入中国之后,也成为了很多考生的救命药,几乎每年考试季都会被曝光。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冲昏了头脑的父母,主动给孩子喂食“聪明药”。

◎ 聪明药是一种新型毒品。/ 图:央视新闻

2019年就有媒体报道,重点中学的高三女生小田,因成绩下滑,吃了妈妈买的“聪明药”,导致药物上瘾,后来接触上药效更猛、对人体危害更大的摇头丸,最终被送进了强制戒毒所。

武汉男孩小秦靠着“聪明药”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虽没像小田一样沾染毒品,但长期服用“聪明药”导致他脾气暴躁、情绪低落,多次想要自杀,送入医院后被诊断药物上瘾。

让人意外的是,小秦爸爸本身就是一名外科医生,他说:“自己在美国留学时候吃过,可以让人集中注意力学习,没想到儿子吃了竟变成这副模样……”

显然,家长们低估了“聪明药”的成瘾性。

北京高新医院医务处主任兼戒毒科主任徐杰从2017年开始接触到大量“聪明药”成瘾患者,绝大多数是学生和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年龄大约在20—30岁,最小的一位患者年仅15岁,令人痛心。

他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 “到我们这戒毒的,超过一半都是从‘聪明药’开始,最终变成麻古、冰毒等毒品的成瘾者。” 

“聪明药”不是特指某个药物,而是对能够刺激大脑引起精神兴奋的药物的统称。

一般来说,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如阿得拉(Adderall)、利他林(Ritalin)等;另一类是针对睡眠障碍性疾病的药物,如莫达非尼(Modafinil)等。

这些药物,虽然化学名称、分子结构、药理作用有差异,但同属于精神兴奋性药物,短期使用能够提升服药者的注意力,降低疲劳感。

利他林、阿得拉、莫达非尼由于具有成瘾性,在中国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与冰毒同等级别。这类药需凭借具有资质的医生开具的红色处方才能在医院药房拿到,在国内有着极其严格的渠道控制。

最重要的是“聪明药”并不能提高智商。以利他林为例,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陈碧珊介绍,哌甲酯的主要作用是提升精神专注力,并不是直接给大脑补充什么营养素。“这种药吃了之后会令人兴奋,精力充沛,精神容易集中,跟运动员吃的违禁药兴奋剂道理相同。”

科学家做过对比试验表示,“聪明药”唯一有效的地方,在于它增强了学生们虚假的自信心,让他们误以为自己效率很高。也就是说,“聪明药”根本就是不法分子谋利的噱头。

为拼前程,职场卷王偷偷吃精神药物

因为能提升人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考试中抢占先机、让上班族在工作中更容易拼出业绩,“聪明药”极具诱导性的宣传把不少年轻人引上了另外一条“迷失自我”的路。

去年年底,“中国禁毒”的官微披露了一个真实案件。

案件当事人小张,是一名学霸,也是职场卷王。他在繁忙的工作中,不仅攻读了在职硕士学位,还成功拿下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他下一步又计划挑战难度极大的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

◎ 职场竞争压力大。/ 图:veer

然而,工作实在太忙太累,他的身体吃不消,疲惫不堪。后来,从同行那里听说有种叫利他林的“聪明药”能让人迅速恢复精力、提升思维敏捷度,小张铤而走险,跨境网购回来服用,并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

可是,从此他逐渐成瘾。小张说,自己能感觉到对利他林产生了依赖,身体和精神状况在逐渐恶化,但已经不能自拔。为了持续获得利他林,小张的行为变得与真正的毒贩无二。最后,在一次海关的检查中,小张落网。

目前,“聪明药”市场需求大,有利可图,一粒美国进口的利他林可以卖到100元,月入轻松过万,走私贩卖行为屡禁不止。

媒体暗访发现,接触“聪明药”购药者几乎都是为了高考、考研、公务员考试以及应对职场竞争。为了拼个好前程,他们不惜冒风险,花高价,找药贩子借道香港,把药品从美国、土耳其以及瑞士等地,“人肉”带入内地。

《我不是药神》的剧情屡屡在现实中上演,福建省厦门市思明警方通报了一起案件:从事外贸工作的沈某通过海淘代购方式,多次从印度购买莫达非尼等精神药品,邮寄回国内提供给她的“下线”。

◎ 警方破获境外走私国家管制精神药品案件。/ 图:网络截图

相较于中国的严格管控,欧美国家对“聪明药”的管制较弱,这类药物大有在职场里流行的趋势,甚至已经成为某些圈子的“公开秘密”。 

近日,一则有关华尔街28岁银行家因服用“聪明药”阿得拉导致猝死的消息,引发国内金融圈关注。

知情人透露,这位金融界精英生前每周工作时长高达100小时,长期服用治疗注意力缺陷障碍的药物阿得拉(Adderall)。这种药物在美国银行业非常普遍,很多高管甚至普通员工都依赖它来应对工作压力。

医生告诫,健康人群长期服用极易成瘾,甚至有巨大的副作用,药效过后服药者“就像身体被掏空”,还可能会突发心脏病或精神疾病,过量服用则会导致死亡。

有学者一针见血指出,聪明药被滥用说到底是因为无止境的激烈竞争环境,这是人类的悲哀。

全国多地断货,2300万患者面临“一药难求”

健康人不顾风险滥用“聪明药”,加上多动症(ADHD)发病率逐年上升,导致真正的多动症患者面临一药难求的窘境。

据统计,我国 6-16 岁儿童中,多动症患病率已经达到了 6.4%, 换算一下,每 50 个孩子里就有 3 个患有多动症,由此估算全国约 2300 万孩子深陷其中。

◎ 多动症。/ 图:锐景视觉

长期以来,正式获得药品批准文号的“聪明药”在中国仅有一款原研药利他林,商品名称叫专注达,通用名盐酸哌醋甲酯缓释片,适应人群主要是6—12岁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该药最早于2000年8月获美国FDA批准,并于2005年在中国获批上市,2021年被纳入中国医保目录。

39深呼吸了解到,从2024年开始,盐酸哌醋甲酯缓释片在全国多地持续处于供应紧张状态。

在医院拿着挂号单都开不出药的家长,急得团团转,有家长直言“不是在抢药就是咨询哪里有药”。一位江苏妈妈在病友群里求助,“专注达根本买不到,这里的医院都没货。”

深圳妈妈黄女士对39深呼吸表示,“专注达多种规格都没有,医生说已经断货有一段时间了,不清楚什么时候会来货,让我们关注医院微信公众号查询到货情况。”她5岁的孩子在深圳市儿童医院确诊多动症,长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对此,专注达生产企业强生创新制药(原西安杨森制药)回应称:为加速供应,预计今年第二季度前,专注达的包装工序将从海外转移至西安工厂。在暂时供应不足的地区,建议患者与主治医生沟通,制定过渡性治疗方案。

39深呼吸获悉,国产盐酸哌甲酯缓释片已于近期获批上市。2025年4月14日晚间,立方制药发布公告称,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盐酸哌甲酯缓释片《药品注册证书》。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是参照专注达做的生物等效性并通过了一致性评价,从临床上讲药效是一样的。

这一消息让多动症患者群陷入了狂欢。对于患者及家长而言,国产首仿药的上市可以让抢药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是药三分毒,何况还是严管的精神类药品,更应该引起警惕。药师陈碧珊强调,精神类药品“用得好是药品,用不好就是毒品”,利他林等“聪明药”绝对不是可以随便使用的灵丹妙药,更不等于保健品、营养品。

药可以治病疗伤,可以祛除疼痛,但真正能让你走向人生顶峰的,绝对不会是药物!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1] 华尔街28岁银行家被发现在公寓身亡,知情人透露:他生前每周工作100小时 嗑药过量.光明网.2025-05-5-10.

[2] 会上瘾的“聪明药”.新京报.2019-02-20.

[3]  为前程吃“聪明药”,前程尽毁!吸毒者沦为“毒贩”.北京日报 .2024-12-17.

[4] 脑子不好使,吃药能变聪明?医生解读“聪明药”.39健康网.2019-05-22.

作者|葵葵

排版|深深

封面&首图|123rf